30年来,
广州岭南教育集团
为社会培养了30万名毕业生,
看到孩子们改变命运、身心健康,
贺惠芬就觉得,
创业路上的荆棘与泪水
都不算什么。
创业三十年,广州岭南教育集团创始人贺惠芬遇到过很多险滩,但最终练就了她强大的气场。
她目标宏大、注重细节,但不咄咄逼人。采访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或者亲身体会到关于贺惠芬的这类评价。
归根到底,她的成就源自专注“教育”这件事,始终不断前行、深造、迭代和更新。与此同时,她善于理解人的处境、解决人的困难,更善于让人感到舒适。
创业挑战:艰难借贷300万元
贺惠芬从她早年的经历,
谈起了自己的创业史。
出身于教育家庭,
加上渴望改善经济状况,
读大学期间,
她就在卖电脑,
进入教育行业创业的机缘
似乎在冥冥中注定。
1993年3月,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来到广州打工。每到晚上,大量初高中毕业生在石牌村的街头闲逛。贺惠芬的大哥贺惠山意识到:技能资格证能让这群年轻人好找工作、晋升更快,那能不能给他们做文员、财务、电工知识等培训?
没有太多犹豫,贺惠山、贺惠芬两兄妹决定成立广州岭南文化技术学校。教学场地设置在暨南大学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里,招募高校老师来兼职,首批学员有10个人。
为了开拓市场,大哥带着贺惠芬骑单车去发传单,提着浆糊桶去贴广告,使得业务规模慢慢壮大。
1999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彼时,他们看中广州开发区一块500多亩的地,希望获得办学的固定场所,在天河、黄埔等区开设的20多个分教点集中起来。
可是,租完了地,口袋里还剩不到3万元,借遍了亲朋好友仍是“杯水车薪”,后续的改造、运营无从下手,寻求银行支持成了唯一的办法。
农历新年之前,贺惠芬全家去了海南,在沙滩上,她终于接到了银行愿意贷款300万元的电话,“没有这个基地又不行,但那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内心压力很大。当时,广州敢于创造的热血氛围,激励着我们坚定地走下去”。
管理心得:和同道中人一起努力
梳理广州岭南教育集团的发展史,
贺惠芬认为,
创业者的创业成功,
得益于党和政府对民办教育的重视,
得益于大时代里
人们对教育的孜孜以求,
得益于一帮志同道合者的
接续奋斗。
在贺惠芬创业的过程中,华工、华师、暨大等公办高校退休的知名校长、教授纷纷助力。让她记忆犹新的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俞仲文退休后到校担任6年校长,把学校带到一个新高度。
显然,校长这个群体注重专业、经验丰富,但管理和教育不同禀赋的学生,殊为不易。为此,贺惠芬既是投资人,又是服务者,始终成为校长们背后的有力支撑,“就和他们一块吃、一起工作,遇到什么事也和他们冲在第一线”。
在管理上,贺惠芬有自己的深刻认识:要找到价值观一致、目标趋同的专业人士,明晰经营主体责任,充分授权、加强激励。她认为,优秀的管理团队将促使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蜕变为更现代化的优质企业。
为了打造百年名校,贺惠芬和同事们不遗余力地提升办学质量。岭南职院、岭南技师学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与行业市场变化同频共振;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坚持“更中国、更世界”的办学理念,满足家长对优质民办学校的多样化需求。
“作为民办教育,只有走高品质特色办学才有出路,才有生命力,在整个教育版图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贺惠芬说。
【有“姿”有味】
办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要有奉献精神
“在管理上我会发挥女性的一些特质,比如女人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细腻、包容、温和、谦让,又比如更易换位思考、更有爱心、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办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奉献精神。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但社会仍存在一定偏见,这是包括岭南教育集团在内的职业院校共同面临的痛点,需要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真正做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我喜欢到处去游学,始终跟着全世界最好的老师念书,吸收了很多创新的知识和管理的智慧,我个人沉淀了下去、成长起来,心慢慢就定了,谋划企业未来发展时就有了更好的方向。”
“慢跑让我的身体得到强度适中的锻炼,微微出汗的同时大脑也得到了休息。很开心的是,我现在逐渐把重心放到家庭,陪伴孩子、照顾母亲,与他们共同出行。这些都让人放松、感受快乐。”
转载自《广州日报》